发布日期:2025-06-26 06:32 点击次数:88
一、发展历程与技术进展
在核电领域,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人形机器人在核电场景示范应用项目》顺利完成阶段性验收,预计2025年底其应用量将迎来新突破。这类机器人具备高精度作业能力,可在核电厂高温高压、强辐射、空间受限等复杂环境中自主执行巡检与监控任务。其技术优势体现在多方面,像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AI视觉系统实现环境感知,借助运动控制技术完成越障等复杂动作,还能通过远程遥操作终端实现人机交互,且搭载的收放线机构解决了电池续航难题。
二、核心应用场景
核电人形机器人主要聚焦三大核心场景。一是巡检安防,可在放射性环境中稳定作业,为应急操作提供照明和视觉影像传输;二是高精度上下料,能精准完成物料的装卸任务;三是工件清理及精修加工,对工件进行精细处理。从技术难度来看,深度人工智能应用、复杂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要求较高,但部分技术已趋于成熟先进。
三、产业链布局
(一)上游核心环节
核心零部件与技术供应商:金属材料领域有鞍钢集团,电子元件方面包括长电科技等,传感器领域涉及汉威科技等,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核心技术涵盖环境感知、AI视觉(商汤、依图)、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埃斯顿自动化、新时达)、人机交互及操作系统等。
展开剩余84%(二)中游制造体系
研发与生产主体:中国移动力研究设计院、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负责设计研发,新松、广州数控等企业进行制造与组装,铁锚科技等承担质量控制与测试工作。
(三)下游应用领域
主要包括核电站巡检、安防监测、投送转运、应急救援等场景,满足核电运营中的多种需求。
四、典型企业与产品
国内企业:北京雷蒙赛博核装备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移动操作机器人纳入北京市首台(套)目录;北京理工大学的汇童机器人系列(如BHR - 3M型号)成本约70万美元。
国际产品:波士顿动力的Atlas约250万美元,韩国科学技术院的Kibo硬件成本27万美元,Figure的Figure - 01在10万 - 20万美元之间,1X的EVE约15万美元,Engineered Arts的Ameca超过13万美元。
五、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核电人形机器人将在核心技术、材料结构、特殊性能等方面持续创新。核心技术创新涉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多传感器融合等;材料结构设计注重移动结构、机械手及核辐射防护设计;特殊性能优化聚焦可靠性、远程操控与自主作业能力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核电场景的严苛要求。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
发布于:广东省上一篇:一个人获得内心平静的最好方式
下一篇:没有了